前言:
自师承班开启,跟诊林老师的临床时光里,师生间的一问一答,早已是诊室里寻常却珍贵的风景。
老师问诊时的提点、辨证时的解惑,学生临证时的困惑、思辨后的追问。
都源于真实的诊疗场景—或许是对一方配伍的探究,或许是对某个脉象的辨析。
这一来一往的对话,藏着中医传承的温度,更凝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进阶密码。
愿这份问答能让同道深知,中医之路需多问、多思、多践,方能在传承中扎根,在临床中成长。
问:
从《脾胃论》原文角度,李东垣对补中益气汤的煎服法有哪些特殊要求?
这些要求对现代临床应用有何启示?
林老师:
从李东垣《脾胃论》原文角度,补中益气汤的煎服法具有独特的操作细节。
这些要求不仅反映了金元时期方剂学的严谨性,也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。 一、原文煎服法的特殊要求 1. 煎煮时长与水量控制
“水二盏,煎至一盏”(约300ml煎至150ml),强调文火缓煎,使药力充分溶出。
现代启示:长时间煎煮利于黄芪、人参等补益药的有效成分(如黄芪甲苷、人参皂苷)释放,现代研究证实此类成分需充分水解才具生物活性。
2. 服药时间与温度
“食远稍热服”(远离进餐时间,温热服用)。
现代启示:空腹服可避免食物干扰药物吸收;
温热服则助药力升发,契合“升阳举陷”的治则。
现代临床观察发现,冷服易致腹胀,热服则促进药效发挥。
3. 药物炮制与配伍细节
当归酒焙/晒干:
增强活血和营之力;
陈皮不去白:保留其理气和胃之性,防补药壅滞。
升麻、柴胡极轻用量(原方仅0.6–0.9克):李东垣称其“引清气上行”,过量反耗气。
4. “一服法”的特殊性
“都作一服”(一日仅一剂),区别于现代一日多服。
理论依据:李东垣认为“一服”可集中药力托举下陷之气,避免频繁服药耗伤胃气。 二、现代临床应用的启示 1. 剂量精准化:升提药的“临界点”控制
原文升麻、柴胡用量仅为君药黄芪的1/5(如黄芪3g时,升柴仅0.6g)。
实践建议:内脏下垂者,黄芪可用至60g,但升麻、柴胡仍宜控制在3–6g,并配枳壳15g防升散太过。
2. 煎法科学化:时间与温度的再验证
现代药理表明:黄芪、人参需煎煮≥40分钟,其多糖类物质溶出率达峰值;低于30分钟则补益效弱。
案例佐证:国医大师皮持衡治疗阳虚发热时,强调“黄芪30g需久煎”,否则甘温除热效减。
3. 服法优化:从“一服”到分服辩证
急症(如气虚发热):可保留“一服”集中药力,12小时内评估热势变化。
慢性病(如内脏下垂):改为日2服,避免单次药量过大致腹胀(现代丸剂日服2–3次即基于此)。
4. 禁忌症拓展:从脉象到现代病理
原文强调“尺脉微弱者禁用升柴”(防拔肾根)。
现代延伸:
肾下垂者若伴肌酐升高,需改用升陷汤(黄芪+知母+桔梗);
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(面赤舌红)忌用,但中气不足型高血压(面白脉虚)可用。 三、古今煎服法对比与临床应用对照 关键要素在《脾胃论》原文中的要求、现代临床应用的调整以及科学依据或临床启示各有不同。
在煎煮时间上,原文要求水减半(300ml→150ml),文火缓煎;
现代临床应用调整为至少40分钟,且黄芪、参类需久煎,这是因为短时煎煮多糖溶出不足,久煎能增强免疫调节作用。
对于升麻柴胡用量,原文为极轻(0.6-0.9g),是黄芪的1/5;
现代临床应用调整为≤6g,且需配枳壳防气逆,因为过量会导致肝损伤或血压波动,小剂量则能促进内脏平滑肌收缩。
在服药频次方面,原文为一日一服,集中药力;
现代临床应用中,急症可保留一服,慢性病则改为2-3次/日,这是由于单次大剂量易导致胀闷,分服能维持血药浓度。
关于禁忌脉象,原文强调尺脉微弱者禁用升柴;
现代临床应用拓展为肾衰、肝阳上亢者忌用,而中气下陷型高血压可用,原因是升柴会拔肾根,而中气不足型高血压需要甘温升清。 四、结论:经典煎服法的核心价值与现代转化 李东垣的煎服法设计蕴含三重深意: 1. 药势导向:轻量升提、重剂补中,契合“补中求升”治法;
2. 护胃思想:食远服、陈皮佐制,防甘温壅滞;
3. 脉象警戒:以尺脉为禁药红线,保全下焦根本。 现代启示在于: 剂量精细化:升提药需严格控量,黄芪增量需配伍降气药(如枳壳);
煎服个体化:急症重温热集中给药,慢病重分服维持疗效;
正如李东垣警示:“此方为清阳下陷者设,非下虚清阳不升者设” 。
古今对话间,唯以脉为眼、以气为枢,方得甘温除热之真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杠杆配资.股市配资技巧.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