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拳不练圈,到老一场空。真正的功夫不在拳脚大开大合,而在体内那几道看不见的圈。江山如画,光若拂仿。修行不能等,岁月不能待。东西不是等来的,是积淀出来的。岁数越大,越耗不起。
必须有个心,接下来,要做什么,你要清楚。念力充沛,愿力宏达,心就坚定,路就正。练好身体,打好拳,把道性修出来,减少杂念。君子务本,坚持正道,就有意义。
民国时,形意拳大师尚云祥教弟子站桩,总让他们先摸自己小腹。奇怪的是,明明看着师父一动不动,弟子们却感觉手下有股暗流在转。这就是内圈的力量。
第一圈在腹部,这是所有内动的起点。杨氏太极名家杨澄甫教拳时有个怪癖:总让学生把手放在他肚子上感受。他说:'太极劲不是肌肉力,是肚子里转出来的。'有次外国力士来挑战,杨公静立任其推搡,只见他腹部微转,那壮汉竟自己跌出三米开外。
第二圈在丹田,这是发动机的核心。八卦掌宗师程廷华年轻时每天五更天练'丹田转圈',在腰上挂十二个铜铃。三十年苦练,最终能达到呼吸间让所有铜铃齐响。晚年表演时,他静坐椅上,腹部微动就能震落梁上灰尘。
第三圈在肋间,这是连接上下的关键。通背拳名家修剑痴教弟子练'肋圈',要求他们想象肋骨是扇子,一开一合间带动全身。有次表演,他让弟子用毛笔在自己肋侧画线,然后运劲,那些线条竟连成了完美的波浪纹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四、五两圈在肩膀,这是发劲的枢纽。陈式太极宗师陈发科教'云手'时,总强调'肩圈要圆'。他让弟子按住自己肩头,然后突然发劲,弟子们惊觉明明没见老师手动,自己却被带得踉跄后退。原来真正的云手,劲路藏在肩圈的转动里。
六、七两圈在胯部,这是下盘的根基。孙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教'坐高凳',要求弟子保持'似坐非坐'的状态。有次土匪来袭,七十岁的孙公端坐太师椅上,等对方近身时突然转胯,连人带椅将土匪震出门外。
现代运动科学发现,优秀武术家的肌肉激活顺序与常人不同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科研人员用肌电仪测试陈式太极传人,发现其发力时总是'丹田先动,肢体后至'。这正是老拳师说的'内圈带外弧'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北京有位中医发现,教病人练'腹圈'后,许多腰椎疾病不药而愈。最神奇的是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,坚持练习肋圈运动三年后,不仅病痛消失,还练出了惊人的爆发力。医生说这印证了古谱记载:'内圈一动,百病消融。'
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《纪效新书》中写道:'善战者,其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。'这不正是对'内圈外弧'的最佳诠释?清代形意拳谱更直接:'一圈一世界,一弧一乾坤。'
民国时,上海有位裁缝师从杨氏太极,将缝衣的'圆劲'融入拳法。他打拳时总想象针尖领着线走圆,后来竟创出独特的'绵圈劲'。八十岁时表演推手,能让壮汉沾衣即跌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弟子问他秘诀,他指着手中的顶针说:'功夫和做衣服一样,关键在把圈走圆。'练拳不必贪多,吃透这七道圈足矣。太极'云手'画圈,形意'崩拳'走弧,八卦'单换掌'转圆,所有绝技都始于体内那些看不见的转动。
老拳师说得好:'外练筋骨皮,内练一口气。'这口气,就是体内那几道生生不息的圈。真传一句话:圈活劲自生,弧圆势自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杠杆配资.股市配资技巧.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